當前位置:五米高考 >高考復習 >高中歷史 >正文

高一歷史會考必背內容 歷史必備知識點歸納

2022-08-20 10:34

公元前770年,周平王東遷都城到洛邑,東遷后的周朝稱為“東周”,分為春秋、戰國兩時期;由西周的“封邦建國”體制變為秦的中央集權大一統體制,經歷500余年,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一次重大的社會轉型。

歷史會考的知識點 

一、 社會大變革:1、東周的建立公元前770年,周平王東遷都城到洛邑,東遷后的周朝稱為“東周”,分為春秋、戰國兩時期。

2、社會大變革的概念由西周的“封邦建國”體制變為秦的中央集權大一統體制,經歷500余年,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一次重大的社會轉型。

3、社會大變革(1)最深刻的變革來自經濟領域生產力發展的標志:鐵制農具和犁耕技術。經濟制度(土地制度)變化:井田制瓦解,土地私有制產生。

階級關系變化:自耕農和新興地主的出現。

經濟發展:農業的發展促進了私人手工業與商業的活躍。

(2)戰國時,各國以富國強兵為目標的改革達到高潮。

二、百家爭鳴(B)

1、背景:春秋戰國時期,在社會大變革的背景下,由于“士”對社會變革的態度、思考方向不同,提出了關于治理社會、安定人心不同的方案。

2、諸子百家諸子百家影響最大的是儒、法、道三家。

(1)儒家

① 創始人:孔子。發展了周公的禮治思想,創造出“仁”這一核心觀念,為“禮”輸入了新的生命力,以造就理想人格為最高目標,試圖以倫理道德來規范社會秩序,協調人際關系。

② 孟子:由“仁”發展出“仁政”。

③ 荀子:重新解釋孔子的“禮”,熔禮、法于一爐

(2)法家:興起于戰國初期,(代表人物韓非、李斯等)正面肯定當時的社會大變革,提倡“法治”,倡導激進的功利主義,主張實行君主集權制度,廢除世卿世祿,獎勵耕戰,富國強兵,受到當政者的歡迎。然而其提倡專制獨裁、嚴刑峻法等,消極面也十分明顯。

(3)道家:春秋時期,老子

對現世政治持否定態度,主張“無為而治”,幻想回到“小國寡民”的時代,具有樸素的的辯證法思想。

3、諸子百家的意義:是中國乃至世界古代史上學術思想最為燦爛的一頁,是我國后世學術思想的源頭。

高一歷史必修二會考重要知識點

一、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

1、原始農業的產生:“刀耕火種”、“火耕”

2、距今七八千年前:中國農業進入了“耜耕”或“石器鋤耕”時代

3、春秋戰國時期:鐵犁牛耕,中國古代農業的傳統耕作方式形成。

牛耕在春秋末年興起是我國農業技術農用動力的一次革命,目前發現最早的鐵犁具是戰國時期的。漢代已在全國范圍普遍推廣牛耕(二牛抬杠→一牛挽犁),而且耕犁基本定型。

二、土地私有制的確立

①原始社會:土地屬于氏族公社所有,公社成員集體耕種,平均消費。

②奴隸社會(夏商周):土地歸國家所有,實行井田制。

發展過程:盛行(西周)——瓦解(春秋)——廢除(戰國)。

瓦解原因:春秋時期,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(生產力的發展)

③封建社會的土地所有制:

形成:戰國時期,廢除井田制,以法律形式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。

三、小農經濟的含義

小農經濟是我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。它在春秋戰國時期形成,一直延續到中國近代。它以家庭為生產、生活的基本單位,農民占有少量的生產資料,精耕細作,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,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。

四、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:

1、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,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。以小農戶個體經營為主,是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。

2、小農經濟以家庭為生產、生活單位,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,在沒有天災、戰亂和苛政干擾的情況下,“男耕女織”式的小農經濟可以使農民勉強自給自足。

3、中國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,都是在農業經濟發展基礎上取得的。

4、但是,小農經濟狹小的生產規模和簡單的分工,很難擴大再生產,阻礙了社會分工和交換經濟的發展,到近代以后,它已經成為阻礙生產發展的因素。

五、官營手工業(“工官”制度)

1.“工官”制度始于夏商周,直到明朝前期為止,一直占據著古代手工業主導地位。

2.定義:從漢武帝時期起,釀酒、煮鹽、冶鐵、鑄錢、煉銅等最有利可圖的行業,都由政府壟斷。由工官負責生產軍用的兵器和裝備,皇族的生活用品。

3.特點:⑴官辦手工業代表了當時手工業技術水平的頂峰;

⑵局限于為帝王貴族服務,產品不流入市場;

⑶行業之間相互隔絕,新技術難以推廣;

⑷技術工藝的傳承也是封閉性的,往往導致失傳;

⑸匠戶沒有人身自由,他們的勞動創造性自然也受到嚴重束縛。

《高一歷史會考必背內容 歷史必備知識點歸納》

點擊查看 高中歷史 更多內容

卡1卡2卡三卡2021精品_啦啦啦高清影视在线观看www_4399看片手机在线高清动画_波多野结护士超清无码中文影片